79查 > 中华本草 > 槲皮

更多
目录
《中华本草》-槲皮
《中药大辞典》-槲皮

槲皮

【出处】 出自《唐本草》;1.《本草图经》:槲若,木高文余,若,即叶也。与栋相类,亦有斗,但小不中用耳。不拘时采其叶并皮用。
2.《纲目》:槲樕,犹觳觫也。栗子绽县,有颤栗之象,故谓之栗;槲叶摇动,有觳觫之态,故曰槲撤也。朴樕者,婆婆蓬然之貌。其树偃蹇,其叶翻芃芃故也,俗称衣物不整者为朴樕,本此。其实木疆,故俗谓之栎僵子。槲有二种,一种丛生小者名抱,见《尔雅》;一种高者名大叶栎,树叶俱似栗,长大粗厚,
【拼音名】 Hú Pí
【别名】 赤龙皮、槲木皮、槲白皮
【来源】 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树皮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Quercus dentata Thunb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剥取树皮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 落叶乔木,高可达25m,树皮暗灰色,有深沟;小枝粗壮,有槽,密被灰黄色星状绒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2-5mm。密被棕色绒毛;托轩线状披针形,长1.5cm;叶革质或近革质,倒卵形或长倒卵形,长10-30cm,宽6-20cm,先端渐钝,基部耳形或窄楔形,边缘有4-10对波状裂片或粗齿,幼叶上面疏被柔毛,下面密被星状绒毛,老叶下面绒毛,侧脉4-10对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序长约4cm,轴密被浅黄色绒毛,生于新枝叶腋,花被具灰白色绒毛,雄蕊8-10;雌花序长1-3cm,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上,子房3室,柱头3。壳斗杯形,包围坚果1/2-2/3,连苞片径达4.5cm,小苞片革质,窄披针形,长约1cm,张开或反卷,红棕色,被褐色丝毛,内面无毛;坚果卵形或宽卵形,直径1.2-1.5cm,高1.5-2.3cm,无毛,柱座高约3mm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0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阳坡,或与其他栎类、榉树、马尾松等混生,有时成纯林。
资源分布: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。
【化学成份】 槲皮含鞣质3.07%-14.44%,从中已分离得到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,右旋儿茶清(catechin),右旋没食子儿茶精(gallocatechin),儿茶精-(4α→8)-儿茶精[catechin-(4α→8)-catechin],没食子儿茶精-(-4α→8)-没食子儿茶精[gallocate-chin-(4α→8)-gallocatechin],没食子儿精-(4α→8)-儿茶精[gal-locatechin-(4α→8)-catechin],没食子儿茶精-(4α→6)-儿茶精[gallocatechin-(4α→6)-catechin],3-O-没食子酰表没食子儿茶精-(4α→8)-儿茶精[3-O-galloylepigallocatechin-(4β→8)-catehin]。
【性味】 苦;涩;性平
【功能主治】 解毒消肿;涩肠;止血。主疮痈肿痛;溃破不敛;瘰疬;痔疮;痢疾;肠风下血。
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5-10g;熬膏或烧灰研末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 或熬膏敷。
【附方】 ①治附骨疽:槲皮烧末,饮服方寸匕。(《千金方万》)②治毒病下部生疮者:榉皮、槲皮合煮计如粘糖以导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③洗诸败烂疮:槲树皮,切,三升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春、夏冷用,秋、冬温用。洗乳疮及诸败疮,统了则敷膏。(《肘后方》赤龙皮汤)④治一切瘘疾:槲白皮,切,五升,水八升,煮令泣尽,去滓,再煎成膏,日服枣许,并涂疮上。宜食苜蓿盐饭以助之,以瘥为度。(《崔氏纂要方》)⑤治小儿瘰疬:槲皮,去粗皮,切,煎汤频洗。(《圣惠方》)⑥治一切赤自痢久不差:干姜、槲白皮(姜汁炙五度)一两。上二味,捣罗为散,每服二钱匕,空心食前,温米饮调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干姜散)⑦治赤白久痢、新槲皮一斤,去黑皮,切,以水一斗,煎取五升,去滓,煎膏和酒服。(《纲目》)
【各家论述】 1.《药性论》:治恶疮,煎汤洗。
2.《唐本草》:水煎浓汁,除蛊及瘘。
3.《纲目》:止赤白痢,肠风下血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

中华本草槲皮,槲皮图片,槲皮别名,槲皮的来源,槲皮的性味,槲皮功能主治,槲皮用法用量,槲皮的图片

其他中华本草

中华本草中草药

输入中药名:


抽签占卜类查询

关于中华本草

  《中华本草》是迄今为止所收药物种类最多的一部本草专著,它代表了我国当代中医药研究最高和最新水平。

Copyright © 实用查询(79CHA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007929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