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9查 > 中华本草 > 鸡脚刺

更多
目录
《中华本草》-鸡脚刺
《中药大辞典》-鸡脚刺

鸡脚刺

【出处】 出自《贵阳民间药草》。
【拼音名】 Jī Jiǎo Cì
【英文名】 Root of Anhwei Barberry
【别名】 三颗针、九莲小檗、鸡足黄连
【来源】 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
采收和储藏:栽后5-6年即可收获,一般全年可采,秋季为佳。全根挖起,洗净,砍下茎干,鲜用或干用。干用时先把新鲜粗根或茎干斜切成约0.5cm厚的薄片,细根则切成约3cm长的短节,炕干、烤干或太阳上晒干,但不宜于烈日下曝晒。干品用篾包包装运输或贮藏,放置于干燥处,防止受潮而发霉变质。
【原形态】 常绿灌木,高2-3m。多分枝,幼枝淡黄色,具显着的棱,老枝灰黄色,表面散布黑色细小疣点,刺粗壮,3分叉,长1-4cm。叶常5片簇生,革质;叶柄长1-4mm;叶片椭圆形或广倒披针形,长3-8cm,宽2-3cm,先端包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10-20个细长的针状锯齿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下面灰白色。花约15朵簇生于叶腋,花梗长18-15mm;小苞片3,卵圆形或披针形;萼片6,花瓣状,排成2轮;花黄色,直径6-7mm,花瓣6,先端微缺,近基部具2个圆形腺体;雄蕊6,熟时瓣裂;雌蕊1,内含1-2个胚珠,柱头头状,扁平。浆果椭圆形,长8-9cm,熟时蓝黑色,表面被淡蓝色粉,柱头宿存,具明显的短花柱。种子通常1颗。花期5-6月,果期8-10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-1700m的向阳杂木林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狭西、湖北、四川。
【栽培】 生物学特性 野生于山坡丘陵地带,生境为草坡、杂木林林缘及林下灌木丛中。能耐旱、耐寒。适宜肥沃土层深厚、排水良好的土壤。
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,育苗移栽。8-10月采收成熟果实,用湿沙混合贮藏,至次年2-3月播种。播前适当翻耕土地,耙细整平,开约1.3m的高畦,按行距25cm开横沟,沟深约6cm播幅10-13cm每沟播种子100-150粒,施人畜烘水后盖细土约1cm厚。培苗2年后在春天雨季移栽。先深耕整平,按行株距各66mm开穴,每穴栽苗1株,填土压紧,盖土至与地面平齐,浇水定根。
田间管理 种子出苗后要勤除杂草、浅松土并适当间苗,每年春、夏、秋季各追施人畜粪水或氮肥1次。移栽后每年春、夏、秋季各中耕除草1次,并在春季中耕除草后追施人畜粪水,冬季追施土杂肥,中除时翻入土中。移栽后1-2年内植株较小,行间可间种蔬菜或豆类作物。
【性状】 干燥根,甚粗壮,圆柱形,微弯曲,外表土褐色,有细密纵皱,四周丛生多数硬质的须根。断面白黄色,木质坚硬。
【化学成份】 根含水量小檗碱(berberine)3%,小檗胺(berbamine)0.1%,掌叶防己碱(palmatine)0.6%,药根碱,还含水量九莲碱(julianine),海罂粟碱(glaucine)。种子含帕奇斯坦碱(pakistanamine)。
【性味】 苦;性寒;
【归经】 肝;脾;胃经
【功能主治】 清热;解毒。主湿热泻痢;热淋;目赤肿痛;牙龈红肿;咽喉肿痛;痄腮;丹毒;湿疹;热毒疮疡
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6-9g。外用:适量,乳汁泡点眼;或研末调敷。
【各家论述】 1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解热,健胃,消炎。去眼热,明目。
2.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清火,解毒,健胃,明目。治湿热黄疸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

中华本草鸡脚刺,鸡脚刺图片,鸡脚刺别名,鸡脚刺的来源,鸡脚刺的性味,鸡脚刺功能主治,鸡脚刺用法用量,鸡脚刺的图片

其他中华本草

中华本草中草药

输入中药名:


抽签占卜类查询

关于中华本草

  《中华本草》是迄今为止所收药物种类最多的一部本草专著,它代表了我国当代中医药研究最高和最新水平。

Copyright © 实用查询(79CHA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007929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