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9查 > 中华本草 > 粟米

更多
目录
《中华本草》-粟米
《中药大辞典》-粟米

粟米

【出处】 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1. 陶弘景:粟米,江东所种及西间皆是,其粒细于粱米,熟舂令白,亦以当白梁,呼为白梁粟。 或呼为粢米。
2.《唐本草》:粟有多种,而并细于诸梁。北土常食,与梁有别。陶云当白粱,又云或呼为粢。粢则是稷,稷乃之异名也。
3. 孟诜:粟,颗粒小者是,今人间多不识耳。其梁米粒粗大,随色别之。 陈粟米:止痢,解烦闷。
【拼音名】 Sù Mǐ
【英文名】 Millet
【别名】 白粱粟、粢米、粟谷、小米、硬粟、籼粟、谷子、寒粟、黄粟、稞子
【来源】 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粱或粟的种仁。其储存陈久者名陈粟米、粢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Setaria italica (L.) Beauv. [Panicum italicum L.]2.Setaria italica (L.) Beauv.var.germanica(Mill.)Schred

【原形态】 1.粱,一年生栽培作物,须根粗大。秆粗装,直立,高0.1-1m。叶鞘松裹茎秆,密具疣毛或无毛,先以近边缘及叶片接处的背面为密,边缘密具纤毛;叶舌为1圈纤毛;呀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10-45cm,宽5-33mm,先端尖,基部钝圆,上面粗糙,下面稍光滑。圆锥花序呈圆柱状或近纺锤状,通常下垂,基部多少有间断,长10-40cm,宽1-5cm,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变异主轴密被柔毛,刚毛显着长于或稍长于小穗,黄色,褐色或紫色;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,长2-3mm,黄色,褐色或紫色;第1颖长为小穗的1/3-1/2,具3脉,第2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/4,先端钝,具5-9脉;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,具5-7脉,基内稃薄纸质,披针形,长为其2/3,第2外稃等长于第1外稃,卵圆形或圆球形,质坚硬,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,成熟后,自第1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;鳞被先端不平,呈微波状;花柱基部分离。花、果期夏、秋季。
2.粟,本变种的主要特征在于:植物体细弱矮小,高20-70cm。圆锥花序呈圆柱形,紧密,长6-12cm,宽5-10mm;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2-2.5mm,黄色,刚毛长约小穗的1-3倍,小枝不延伸。
【生境分布】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【性状】 栽培植物中的梁,与粟为同种。李时珍谓:梁即粟也,大而毛长者为粱,细而毛短者为粟。参见青粱米黄粱米、白梁米各条。
【化学成份】 本品脱壳种子和带壳种子的干品分别含脂肪1.41%、1.68%,总氮2.48%、2.79%,蛋白氮2.41%、2.72%,灰分3.15%、1.85%,淀粉63.27%、77.58%,还原糖2.03%、1.98%。另有谓种子含油3%;油中含不皂化物2.39%,固体脂肪酸15.05%,液体脂肪酸70.03%。蛋白质有谷蛋白、醇溶蛋白、球蛋白等多类。种子蛋白质含多量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脯氨酸(proline),丙氨酸(alanine),蛋氨酸(methionine)和少赖氨酸(lysine) ,另外种子中还发现1种a-淀粉酶抑制剂。
另外带从本品中分得α-和β-粟素(setarin),甘油单葡萄糖酯(monoglucosylglyceride),甘油二葡萄糖酯(diglucosylglyceride),非淀粉多糖(nonstarchy polysaccharicdes)及蔗糖(sucrose),棉子糖(raffinose),葡萄糖(glucose),果糖(fructose)和半乳糖(galactose)。此外,本品还含无机元素钼。
【药理作用】 白端香甙的作用参见瑞香花条。其甙元有抗菌作用,1∶10000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(青霉素耐药株),1∶5000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,1∶2000抑制绿脓杆菌,但对枯草杆菌无效。
【性味】 味甘;咸;性凉
【归经】 肾;脾;胃经
【功能主治】 和中益肾;除热;解毒。主脾胃虚热;反胃呕吐;腹满食少;消渴;泻痢;烫火伤
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煮粥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;或熬汁涂。
【注意】 《日用本草》:与杏仁同食,令人吐泻。
【附方】 ①治脾胃气弱,食不消化,呕逆反胃,汤饮不下:粟米半升,杵如粉,水和丸如梧子,煮令熟,点少盐,空心和汁吞下。 (《食医心镜》)②治消渴口干: 粟米炊饭,食之良。 (《食医心镜》)③治孩子赤丹不止: 研粟米敷之。(《兵部手集方》)④治汤火灼伤: 粟米炒焦,投水,澄取汁,煎稠如糖,频涂之。能止痛,灭瘢痕。一方半生半炒,研末,酒调敷之。(《崔氏纂要方》)
【各家论述】 1.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粟,陈者难化。《衍义》云,生者难化,熟者滞气,隔食生虫。所谓补肾者,以其味咸之故也。
2.《纲目》:粟之味咸淡,气寒下渗,肾之谷也。肾病宜食之,虚热消渴泄痢,皆肾病也,渗利小便,所以泄肾邪也。降胃火,故脚胃之病宜食之。按罗天益《宝鉴》云,粳粟米粥,气薄味淡,阳中之阴也,所以淡渗下行,利小便。韩《医通》云: 一人病淋,素不服药,予教以专啖粟米粥,绝他味,旬余减,月余痊,此五谷治病之理。
3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粟米功用与二米略同,而性较凉,病人食之为宜。
4.《医学入门》:粟,即今之小米。山东最多。五谷中最硬,谓之硬粟,得浆水即易化。无毒。
5.《别录》:主养肾气,去胃脾中热,益气。
6. 陈粟米:主胃热,消渴,利小便。
7. 陶弘景:陈粟米:作粉尤解烦闷。
8. 孟诜:陈粟米:止痢。
9.《本草拾遗》:粟米粉解诸毒,水搅服之;亦主热腹痛,鼻衄,并水煮服之。
10.《日用本草》:和中益气,止痢,治消渴,利小便,陈者更良。
11.《滇南本草》:主滋阴,养肾气,健脾胃,暖中。治反胃,小儿肝虫,或霍乱吐泻,肚疼痢疾,水泻不止。
12.《纲目》:煮粥食益丹田,补虚损,开肠胃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

中华本草粟米,粟米图片,粟米别名,粟米的来源,粟米的性味,粟米功能主治,粟米用法用量,粟米的图片

其他中华本草

中华本草中草药

输入中药名:


抽签占卜类查询

关于中华本草

  《中华本草》是迄今为止所收药物种类最多的一部本草专著,它代表了我国当代中医药研究最高和最新水平。

Copyright © 实用查询(79CHA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0079294号